shutterstock_586179131seafood

News

驗證專欄-生態標章概述-以漁業為例 (Eco-Labelling in Fishery)

7 月. 14 2020

(文:謝孜齊)

台灣四面環海,各式水產品不但種類豐富,更是餐桌佳餚不可或缺,海鮮一直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環,隨著近年資訊傳遞便捷以及民眾環境意識興起,這些野生海鮮的捕撈與供應流程,更是廣泛地受到世界關注,海洋生態標章儼然成為全球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議題,並為業者帶來友善環境與生態保育的企業形象,這項管理機制是希望在維持漁業生產力與經濟價值的同時,亦能達成海洋資源管理與漁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直到今日,為數眾多的標章在世界上被流通使用,以定義而言,生態標章 (Eco-label) 是一種面向環境的表現標章,為環境標章 (Environmental label) 之應用,目的是提供產品與環境品質的明確資訊予消費者識別。國際標準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ISO 14020 series則對環境標章分為三種類型*1

第一類,環境標章 (Type I environmental labelling;如生態標章應用)為產品提供對應的生態標章發行程序與準則規範。

第二類,自我宣告 (Type II self-declared environmental claims)提供產品或服務相關宣告,但沒有發行程序與準則規範。

第三類,環境宣告 (Type III environmental declarations;如產品生命週期卡)以生命週期觀點對產品的具體方面進行宣告。

生態標章在標準中被歸類於第一類環境標章,係透過第三方單位來進行認證,相較於產品業者的自我宣告標章、或是製造/服務業者的內部評估報告,由第三方認證的生態標章在國際間相對容易被識別與接受。生態標章的特性為,可以反映出整體環境表現的特色,不僅是單純的呈現量化後的環境資料或數據提供消費者比較,而是將商品結合整體市場的導向,滿足並引導消費者訴求。廣泛而言,生態標章設有三個主要目標,保護環境、鼓勵環境的革新與引導生產者改變、使消費者關注環境議題*2

現行最早的漁業生態標章,則可追溯至1990 年針對海豚安全生態標章(Dolphin-Safe),陸續促成了美國政府在相關法案以及聯邦法律生態標章的標準設立,隨後執行的一連串的鮪魚追蹤與查證計畫,對內銷和進口的所有鮪魚冷凍、加工食品進行監控,確保生態標章的落實。2001 年,區域性漁業組織IATTC (Inter-American Tropical Tuna Commission)也規範成員國與船隻,執行認證的程序來限制漁業、減少海豚的混獲,同時讓市場上的鮪魚產品標上生態標章。

2005 年,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初次針對海洋漁業漁產品生態標章設立指導綱要(Guidelines for the Ecolabelling of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from Marine Capture Fisheries; FAO, 2005),並於2009發行改版revision1,分別就生態標章的原則、名詞定義、生態標章過程與機制的建立等方面,以14個原則分別做出說明與規範,並對生態標章的管理系統 (Management system),資源量 (Stocks under considerations),生態系統 (Ecosystem considerations),以及方法論 (Methodological aspects) 訂定要求與規範。

經過一系列的發展,生態標章所關注的層面逐漸升級,從海洋單一對象漁業物種或系群的保育,延伸擴展至區域性海洋生態系、以及各種社會議題層面,促成後續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 ASC)、海洋之友(Friend of the Sea, FOS)…等不同的水產品生態標章的發展,廣泛的在國際市場流通供消費者識別。

除官方的正式規範之外,透過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機制或水產品相關認可服務(Recognition),在企業間貿易(B2B)或客戶銷售(B2C)的基礎上,也可以提供企業建立自己的生態標章或是產品認可。

生態標章的推動促成近年認證與生態標章發展,影響可統整為:

  1. 維持消費者的關注,讓消費者認知產品與環境關聯,可能的衝擊與預防觀念。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生態標章能促使消費者關注不曾發現到的環境友善行為與議題,讓消費者在沒有專業的科學知識背景之下,能鑑別其信任產品並選擇購買,達到環境友善、漁業永續的目標。
  2. 提供市場工具,協助維持品牌產品的價格與市場劃分。從企業的角度而言,成功的生態標章可以提供產業鏈相對的利益收入,以及企業形象的提升,進而增加產品在銷售市場的價格鑑別與客群選擇。生態標章的推動需要配合漁民船東與貿易商間的認知與推廣,藉由提升船東業者以及產業鏈加入意願,創造市場需求,達到企業/環境永續經營的終極目標。

以MSC為例

  • MSC認證是以專業的科學角度出發,由漁業專業團隊對目標漁業管理與水產生物系群相關研究進行收集與確認,鑑別並確保該漁業行為以及目標漁業資源是受到監控並被妥善管理的。
  • 隨消費者認知提升,水產品的來源與捕撈方法的逐漸受到消費者關注,取得MSC認證的廠商在市場鑑別、企業經營更具有競爭力,隨著消費者購買意願以及MSC水產品需求提升,也能為漁產品帶來價格貼水(price premium)的效益。
  • 透過獨立的第三方公正單位執行,能夠使消費者對於企業的管理具信心,而MSC認證是以漁業科學角度出發,並設有國際統一的通用標準規範,認證機制透明並開放利害相關者參與,提供認證的可信度,並設有定期監督機制,能讓消費者安心購買,實踐企業管理以及企業形象提升。

海洋水產品是世界上的重要的糧食來源之一,提供世界人口20%以上之蛋白質來源*3,在台灣每人每年則平均攝取約30公斤的水產品*4,隨著國際人口增長以及飲食習慣的日益改變,評估並確保水產品的漁業資源永續經營成為國際間的優先項目。臺灣坐落往來世界三大洋重要漁場樞紐,擁有沿岸漁業、近海漁業及遠洋漁業之先天優勢環境,在近60年的漁業技術開發與漁場拓展,漁業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產業之一,年產量超過 150 萬公噸,產值達新臺幣約 1,000 億元*5,在我國主權外的國際海洋資源之年產量在 80 萬公噸以上,是世界第六大遠洋漁業國,前三大鮪漁業國和魷漁業國,捕撈時數為世界排名第二*6。然而,在民眾環境意識抬頭,資訊傳遞快速的當下,如何結合我國過去豐富的漁業經驗與產業能量,配合產官學界合作,在世界環境友善、永續發展的議題中,為台灣漁業產業帶來最大的環境與產值效益,將會是台灣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Reference
*1 ISO (2019), ENVIRONMENTAL LABELS, ISO Central Secretaria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https://www.iso.org/publication/PUB100323.html.
*2 Bozowsky, E. and Mizuno, H. (2004) Introduction to ecolabelling. Global ecolabelling network information paper, Global Ecolabelling Network (GEN).
*3 FAO. (2020)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20, THE STATE OF THE WORLD serie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4鄭萬助(2018),107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結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
*5漁業統計年報(2018),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6 Global Fishing Watch (2016), Tracking the Global Footprint of Fisheries program, https://globalfishingwatch.org/.

作者簡歷

  • 台灣衛理國際品保驗證股份有限公司-漁業專案經理